太惨了,不实名就无法改内容,连私信都回不了……_(:з」∠)_

杜牧不是荀彧黑

这两天看到有同好在讨论,之前的读书笔记改改发一下。

大概从东晋开始,对荀彧的讥评就没停过。这点从王羲之到裴松之的话都能看到端倪。“然荀获讥于忧卒”(王)“多讥彧协规魏氏”(裴)。

但是同时期的经典评议全是为荀彧说话的。袁宏的后汉纪,范晔的后汉书,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,都肯定了荀彧辅佐曹操平定战乱,而将他的结局解释为亡身明志——至少是理解与同情;乃至亡身殉节——也就是大汉忠臣人设。

唐以后的情况也差不多。批评来批评去,无非就是“依身逆贼”“委身逆贼”“失身逆贼”(……)这些论者无一例外都是曹黑,对荀彧的谴责在于他助曹篡汉的过失。也就王補攻击荀彧人品,但是此人的理由太弱智,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当真。

所有人里我觉得杜牧是最冤的,他真的不是荀黑啊o(╯□╰)o

百度杜牧的《题荀文若传后》,大部分是《辅佐曹操二十年的干臣荀彧究竟为何要自杀》这篇文的引用。我非常怀疑此文作者没看杜牧原文,只看了资治通鉴里的引文,他的解释完全偏离了杜牧的本意。

《题荀文若传后》(比对的网上樊川文集和全唐文,没查实体书)

 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,比之高、光不弃关中、河内;官渡不令还许,比楚、汉成皋。凡为筹计比拟,无不以帝王许之,海内付之。事就功毕,欲邀名于汉代,委身之道,可以为忠乎?

——这是在反对大汉忠臣荀彧的人设。

世皆曰曹、马。且东汉崩裂纷披,都迁主播,天下大乱,操起兵东都,提献帝于徒步困饿之中,南征北伐,仅三十年,始定三分之业。司马懿安完之代,窃发肘下,夺偷权柄,残虐狡谲,岂可与操比哉。

——这一段是在肯定曹操平定北方的功绩。

若使操不杀伏后,不诛孔融,不囚杨彪,从容于揖让之间,虽惭于三代,天下非操而谁可以得之者?纣杀一比干,武王断首烧尸,而灭其国。桓、灵四十年间,杀千百比干,毒流其社稷,可以血食乎?可以坛墠父天拜郊乎?

——这又是在为曹操辩护啊。桓灵年间无数正直人士被害,汉朝就像桀纣时的夏商一样气数已尽。与桓灵残害忠良流毒社稷比,曹操杀这几个人算的了什么?(这种小论文现在发网上估计一天能翻50页吧= =b)

假使当时无操,献帝复能正其国乎?假使操不挟献帝以令,天下英雄能与操争乎?若使无操,复何人为苍生请命乎?教盗穴墙发柜,多得金玉,已复不与同挈,得不为盗乎?何况非盗也。文若之死,宜然耶。

——都为苍生请命了,杜牧他真不是曹黑。那个教盗穴墙发柜的比喻不是用来骂人的。


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献帝篇

(王夫之对荀彧的态度其实非常理客中。误会他是荀黑的人一定没看他骂刘备那篇,那才是黑的跟神经病一样,完全不讲道理。)

  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,为曹操所恨,饮药而卒,司马温公许之以忠,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,而以正论自诡,又岂持平之论哉

——王夫之认为将荀彧看作大汉忠臣是过誉,但讥嘲他助曹谋篡也是不公平的。

  彧之智,算无遗策,而其知操也,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;违其九锡之议,必为操所不容矣,姑托于正论以自解,冒虚名,蹈实祸,智者不为,愚者亦不为也,而彧何若是?夫九锡之议兴,而刘氏之宗社已沦。当斯时也,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,未有不恻然者也。彧亦天良之未泯,发之不禁耳,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,而不能自已。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,虽牿亡而不丧,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!

——这是王夫之解释为什么荀彧会反对称公。他认为荀彧不是大汉忠臣,而是曹操的谋臣,反对称公是因为他天良未泯,最终过不了篡位这种底线问题。(这个理由其实有点像陈泰因为当众弑君而跟司马昭闹崩)

  彧之失,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。虽然,初起而即委身于操,与华歆、王朗之为汉臣而改面戴操者,抑有异矣。杨彪世为公辅,而不能亡身以忧国;邴原以名节自命,而不能辞召以洁身。蜀汉之臣,惟武侯不可苛求焉,其他则皆幸先主为刘氏之胤,而非其果能与汉存亡者也。然则彧所愧者管宁耳。当纷纭之世,舍宁而无以自全,乃彧固以才智见,而非宁之流亚久矣。季路、冉有,聚敛则从,伐顓臾则为之谋,旅泰山则不救,而子曰:“弑父与君,亦不从也。一至于大恶当前,而后天良之存者不昧,祸未成而荏苒以为之谋,圣人且信其不与于篡弑,善恶固有不相掩矣。

——王夫之虽然也认为协助曹操是荀彧的过失,但并未对此作过多道义上的苛责。那个时代只有管宁这种隐士才能保全道德,但荀彧不可能那么做。随后他用了《论语》中“季氏旅于泰山”这个典故,进一步补充说明荀彧为什么会反对称公。

  且彧之为操谋也,莫著于灭袁绍。绍之为汉贼也,不下于操,为操谋绍,犹为绍而谋操也。汉之贼,灭其一而未尝不快,则彧为操谋,功与罪正相埒矣。若其称霸王之图以歆操,则怀才亟见,恐非是而不为操所用也,则彧之为操谋也,亦未可深辠也。(辠=罪)试平情以论之,则彧者,操之谋臣也,操之谋臣,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宁,左掣右曳以亡其身,其天良之不昧者也。并此而以为诡焉,则诬矣。

——这一段对荀彧的行为做了正面的肯定和解释。只是功罪相抵的理由比较……诡异。


评论(13)
热度(171)
  1.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襄阳耆旧 | Powered by LOFTER